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合理使用农药及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09-04-16

    合理使用农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即在掌握农药性能的基础上,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其药效作用,既有效防治病虫草害,又保证对以人畜、作物及其他有益生物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应注意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1、对症下药,明确防治对象。选择农药时,要弄清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点,以及农作物的品种、生育时期等,田间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多种多样,每一种对不同药剂的反应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类的不同种群也有很大差别。在弄清了防治对象之后,再选择出适宜的农药品种。例如,防治三化螟,可用巴丹、抗虫灵、呋哺丹等。 
2、搞好病虫调查,抓住关键时期施药。施前一定要认真进行病虫调查,掌握防治适期,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否则施药过早,药效与病虫防治期不吻合,起不到控制为害的作用。施药晚了效果差,不仅起不到控制作用而且造成农药浪费。因此,喷药应把握好“火候”,选择病虫草害的薄弱环节或对农药的敏感期,一般杀虫剂应掌握在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目前使用的杀菌剂,多属于保护性的,治疗效果较差。因此,防治病害,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用药,如果等到病害已经流行再施药,则很难取得好的防效。 
3、不能随意增加用药量或加大用药浓度。很多农民错误地认为,增加用药量或加大用药浓度防效就会提高,因此,不按说明要求而随意增加用药量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农民在配药是不用量具,只用瓶盖随意量取,缺乏数量概念,造成使用药量大大超标,这样做不仅造成浪费,同时也容易产生药害。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危害人畜安全。 
4、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抗药性逐年增加。在使用农药过程中,一旦发现某种农药防效好,就长期连续使用,即使防效下降也不更换,认为防效下降就是农药含量低了,没有认识到这是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造成的后果。如1978年用灭扫利6000倍液防治红蜘蛛,防效98%以上,现在用1000倍液防效不到50%。全国已有30多种害虫、10多种病害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农民用增加用药量的方法来提高防治效果,结果入为筛选了抗药性更强的后代,继续提高用药浓度,病虫抗药进一步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也不解决问题。因此,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种农药的交替轮换使用,或合理混配,从而延长使用年限,提高防治效果。 
5、混合使用农药,注意合理搭配。应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或根据农药的理化性质合理混配使用,这样不但能提高防治效果,还能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混配农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农药混合后的药效提高的或效果互不影响的,可以混用;②农药混合后对农作物产生药害的不能混用。 
6、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是指根据农药在作物上消失、残留、代谢等制定的最后一次施药离作物收获的相隔日期。安全间隔期内禁止施药。安全间隔期的长短与农药种类、剂型、施药浓度等因素有关。在使用过程中,千万不要超过标准中规定的最高施药量,做到用药量适宜,要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在病虫发生严重年份,按标准中规定的最多施药次数还不能达到防治要求的,应更换农药品种,切不可任意增加施药次数。 
7、注意药械的清洗和用清水配药。不少农民在喷施农药之后,药械不马上清洗,配制药液时就近取水,不管水是否已受到其他药品污染。殊不知,目前我们施用农药,尤其是除草剂很多是超高效的,一旦药械中残留该类农药,或是用来配制药液的水受到这类农药的污染,就很容易使敏感作物受到严重药害。如施用某些除草剂之后不清洗喷雾器,又接着用来喷洒防病治虫,如果遇到对该防草剂敏感作物,就会产生药害。为此喷完除草剂后要彻底清洗喷雾器,对塑料桶喷雾器要用5%碱液浸泡数小时后,再用清水反复清洗。

    (来源:金农网)